分享到:
《江西日报》:生态“哨兵” ——记全国“2018最美基层环保人”张振欣
【字体:   

他曾负重20公斤爬上百米高空,颤动的梯子、寒冷的风雪都无法让他停下脚步;他曾翻越崇山峻岭,一路披荆斩棘,向原始森林深处走去;他曾乘着一条简陋的渔船,不顾风浪,摇摇晃晃驶向湖泊中心……这一切付出,只为获得一个个真实有效的生态环境数据,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参考。

他就是十位全国“2018最美基层环保人”中的一位——江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水质土壤监测室主任张振欣。近日,记者走近这位生态“哨兵”,了解关于环境监测鲜为人知的故事。

跋山涉水,只为获取数据

张振欣对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2006年从上海大学化学系毕业参加工作至今,江西境内所有的高烟囱,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想监测大气环境,爬烟囱是必修课。”张振欣说,工业企业是否达标排放,是守护蓝天的一项重要指标。每次爬烟囱,他们都要带上20多公斤重的设备、一根3米长的烟枪,沿着50厘米宽的旋梯,盘旋而上。采集一个样品要十几分钟,一个断面要采集近50个样品。高空采样没有遮挡物,张振欣只能顶着烈日或刺骨的寒风,一次次坚守。

“跟大气监测相比,更难的是土壤监测,因为GPS点位我们在地图上看得到,现实中却很难到达。”张振欣说。2017年,国家在我省选了562个土壤环境质量点位,一般都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采集一个点位的土壤往往需要一整天时间。“这些土壤将为后续监测提供参考,能采集到这些珍贵的样本,吃苦也值得。”张振欣说。

环境监测不仅累、苦,有时还有生命危险。一年冬天,张振欣带队前往鄱阳湖中心采集水样,越往湖心走,风越急、浪越高,湖水不断涌进他们乘坐的小渔船。大家都慌了神,不会游泳的张振欣更是紧张,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坐到船头,一边舀水一边安慰大家。最后有惊无险,他们抵达目的地并采集了13升水样。

一年里,张振欣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野外采样。在他看来,监测不仅直观反映环境质量,也在记录历史。

应急监测,就像一场战斗

除了日常环境监测,张振欣还肩负了一项重要工作——环境应急监测。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群众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影响,需要时刻进行监测,但灾区的监测人员有限。为支援灾区,张振欣主动请缨,赶往我省对口援建的小金县进行饮用水源监测。

在小金县工作的十余天里,他每天冒着余震带来的滑坡危险,穿过树木草丛,爬过湿滑的山坡,艰难地采集饮用水源地样品。回到驻地后,又将一批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分析,及时、准确地将监测数据提供给抗震救灾指挥部。他的足迹遍布小金的山山水水,出具饮用水源监测数据300多个,填补了小金县水质监测数据的空白,他还主动对当地环境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2016年4月,仙女湖发生污染事故。污染物是什么?污染到底有多重?需要时刻对仙女湖水质进行监测。张振欣作为业务骨干,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在应急的第一周只睡了两个晚上,带头加班加点完成监测任务。当时,作为应急监测数据报送的唯一窗口,他连续加班14天,出具监测数据3000余个,及时、准确地为国家应急监测专家组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每一次应急监测就像一场战斗,我们是先锋,永远冲在第一线。”张振欣说。据统计,工作至今,他已参与环境应急监测50余次。

真实准确,坚守的生命线

五河源头及东江源22个断面的水质监测、32个生态县62个考核断面的水质监测、9个设区市和50个县市的饮用水源地监测、111个点位的土壤全元素监测……这是张振欣带领的团队日常需要完成的工作,这些工作的背后是数十万个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数据。如何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有效?这是群众关心的热点,也是张振欣坚守的生命线。

走进张振欣所在的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就像走进了实验室。“比如水,以前我们只能做29种常规项目分析,现在我们能做109种水质项目分析。”张振欣自豪地说。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监测水平、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数据分析也更有针对性。

“数据是否真实有效,除了需要先进的方法来分析,还要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张振欣告诉记者,他们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每一个采样步骤、每一道分析流程都有严格规定。拿进实验室进行检测的样品都是盲样;同一天采集的样品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同时出分析结果;一旦发现样品超标,将采用多种检测方法反复验证。

张振欣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工作在环境监测一线,他明显感觉到生态环境质量在持续改善,这是环保人最想看到的事,也是他们奋斗的目标。(郑颖 宋燕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