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榜样的力量】江西水利系统三位党员先进事迹
【字体:   

近日,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中共江西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分别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度“新时代赣鄱先锋”学习宣传工作的通知》《关于表彰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决定》,我厅推荐的省水科院智慧水利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许小华入选“新时代赣鄱先锋”之“群众身边好党员”,赣江中游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峡江水文水资源监测大队丁吉昆同志荣获“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省水科院建材与岩土研究所谢峰同志荣获“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党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开展“新时代赣鄱先锋”创绩提升行动,持续在党员干部中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现将3位同志先进事迹进行展现,激励引导全省水利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立足本职岗位,争当先锋模范,为推动江西水利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新时代赣鄱先锋】许小华:持工匠之钥,怀为民之心

每当问起许小华,有人说,他是田间溪头扛着仪器测绘的泥腿子,有人说,他是防汛抢险时靠谱的技术专家,有人说,他是讲台上将科技知识转化为生动故事的科普达人。而他自己则说:我是赣鄱江河安澜的守护者,是江西省水利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永远的行路人

十年磨一剑,破译山洪密码护民安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江西匡庐奇峻、鄱湖浩渺、五河悠长,山河如画背后,却潜藏着山洪灾害这一绿色杀手。作为从赣南山区走出的水利科技工作者,许小华对山丘区人民饱受山洪之苦有着切肤之痛。他深知,破解山洪难题,纸上谈兵不会有答案。答案都在山水间,不到现场,永远摸不清山洪的脾气。这是许小华常挂在嘴边的话。

于是,他带领团队重返大山,用脚步丈量风险。十余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布全省10002个沿河村落和重点城集镇。在幽深的河谷中,为获取关键河底高程数据,他曾踩着淤泥在半身高的河水中前行;在偏远的小村,为收集准确的房屋人口信息,他曾顶着烈日一笔笔手写着记录数据。正是这种泥腿子式的科研,支撑他们走出了一条从县级试点省级示范再到全国推广的技术创新之路。

厚积薄发,终得硕果。许小华团队构建的全省山洪灾害危险区精细化数据库,实现了危险区动态管理和动态预警,织密了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安全网,为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成效名列全国前茅作出了重要科技贡献,其核心成果山洪灾害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荣获2020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更为可贵的是实效:近五年来,江西省山洪灾害年均致死人数大幅减少。

科技赋,勇闯急难险重第一线

水旱灾害防御是水利人的天职。洪水的来势汹汹干旱的无声侵袭,总是让无数百姓生命与财产备受威胁。面对鄱阳湖流域日益加剧的极端洪旱灾害,许小华始终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一位的使命扛在肩上。

在汛情紧张时,他是随时待命的救火队小华,我们这边连降暴雨,防汛形势十分严重,能否请你安排无人机前来支援。接到电话后,他总是立即协调赶赴现场。搭载热红外与激光雷达的无人机迅速升空,通过厘米级分辨率影像与实时三维建模,仅用半小时就能精准获取受灾区域第一手影像。2020年,鄱阳湖流域遭遇超历史大洪水,星子站水位突破1998年极值,关键时刻他利用自己率队研发的基于空天地一体化的堤坝险情智能识别技术,启用20多架无人机开展组网及时监测险情灾情,为防汛减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当旱情肆虐,他又是那枚定心丸。他和团队研发了江西省防旱抗旱决策指挥系统,利用遥感与人工智能的先进技术,攻克了干旱监测预测预警技术难题,实现了精准的旱情实时监测与三个10预测,打造出属于江西的防旱抗旱配方,全面应用于江西省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1600多个乡镇。2022年,江西遭遇罕见流域性特大干旱,他带着多年科技成果投身于抗旱一线,前往现场开展实地调研,制作旱情简报38期,形成了三个10旱情预测图、干旱面积动态监测、水库干涸分布等成果,为江西省防旱抗旱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直以来,只要一线有需求,他总在第一时间带着新技术、新设备,马不停蹄支援在各地防汛抗旱抢险最前沿。从2019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到2024年长江科技进步二等奖,累累奖项印证着他的信念——“科技成果解决实际问题,是最好的奖励

科普润心,为群防之树深植科学之根

灾害无情,生命无价,当灾害来临时,在专业防灾减灾措施之外,民众也可以采用科学有效的应对手段,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但普通群众掌握的防灾减灾知识有限,如何传播科学减灾,凝聚群众力量,把灾害损失控制到最小,是水利科技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

防灾减灾,专业力量是骨干,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许小华深谙此理。2013年,他发起科学防洪,为民减灾科普项目,决心将防灾知识播撒到田间地头。他带头研制了山洪灾害、河湖洪水、城市内涝、台风雷电等防灾减灾救灾系列原创科普产品,研发了汛宝”“旱宝科普小卫士,语言直白,图文并茂。他要求团队利用一切出差间隙见缝插针:在水利工程施工现场,为工人讲解施工安全与应急避险;在乡镇集市,摆摊发放防灾手册并答疑;在中小学校园,用灾害情景模拟游戏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掌握逃生技能。

十余年春风化雨,成效显著:足迹覆盖全省,原创科普读物、音视频产品惠及群众超5000万人次;项目荣获2018年南昌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22年赣鄱水利科学普及奖、2023年长江科学技术科学普及奖。

在许小华心中,水旱灾害防御不只一份工作,它是守护家园的神圣使命,是维系赣鄱大地生生不息的坚固基石。他以工匠精神钻研科技之钥,以赤子之心践行为民情怀,在关乎百姓安危的战场上,用无数个日夜兼程、无数次技术攻坚,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江河安澜与岁月静好。他的身影,已然成为江西水利高质量发展征途上,一面迎风飘扬的先锋旗帜。

【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丁吉昆:以匠心履职,践行为民初心

丁吉昆,男,汉族,199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赣江中游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峡江水文水资源监测大队大队长。

大家都喜欢叫他“小丁”,皮肤较黑,高高瘦瘦的,话不多。几次见到他,不是在乡村水文站巡测,就是在走村串乡掌握洪水淹没情况。透过那双明亮的眼睛,总能感觉到他的勤奋和踏实。胸前闪亮的党徽,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信任与担当。

水文工匠:牢记为民初心的承诺

丁吉昆从小生活在赣江边,印象里每逢汛期,家乡就容易发大水,导致村道被淹、庄稼受损。“一定要为乡亲做点什么”的愿望与日俱增,2013年大学毕业后,丁吉昆通过考试进入水文工作,这让他“为民服务”的初心萌芽照进了现实。

水文站地处偏僻,条件相对艰苦,天灾前的奔跑,洪水中的“逆行”,丝毫没有让丁吉昆退却。他深知没有扎实的业务技能,“当好防汛的耳目和尖兵”就成了一句空话。为此,从入职的第一天起,非科班出身的他就立志成为水文行家里手。白天要工作,就晚上学习业务理论到深夜,在外业操作上也是追求精益求精,夏日训练他总是起得最早那一个,也是晒得最黑的那一个。正是凭着这种对工作的热情和韧劲,他一路前进、超越自我,练就了过硬的技术和精湛的业务本领。从全省比武,再跃升到全国大赛,所有辛苦付出的汗水在赛场上绽放出了最美的鲜花,连续三年参加全省水文勘测技能大赛,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参加第七届全国水文勘测技能大赛斩获一等奖,被授予“江西省技术能手”和“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荣获第七届江西省“能工巧匠”称号。

“从一名水文门外汉逆袭成为能工巧匠”,在别人眼里,这是丁吉昆十年蝶变、十年开挂的人生。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这是一名水文人“劈波斩浪”的决心和誓言,更是一个共产党员“保江河安澜”的承诺和宗旨。

党员先锋:风雨前行下的坚守

水文是防汛中不可或缺的“观测之眼”与“前行先锋”,水文人的使命就是把脉江河,守护一方安澜。担任党支部书记后,丁吉昆深感责任更大了,为此他也更加倍努力,作为党员先锋,越是艰难险阻,他越是斗志昂扬、逆流而上。

2021年5月,暴雨接二连三。永新水文大队所辖流域发生大洪水。关键时刻,丁吉昆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日夜坚守一线,时刻关注雨水情势,心系民生。他时刻牢记入党誓词,做到“我是党员我先上”,第一时间组建党员突击队到所辖二县一市水文站开展巡测,他们与时竞速、逆行出征,在追风逐雨中护佑一方安澜。“还会涨多高?要不要转移?”,面对村民的焦虑,为了老乡的生命财产安全,丁吉昆第一时间带领支部党员对易受淹地实地查勘,现场拟定工作方案,设立临时水尺,与赣江中游中心联系,掌握降雨情况和洪水趋势,及时向村民告知信息,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有你在,真好!”,丁吉昆的坚守和付出,换来了老百姓的安心和舒心。面对村民们的点赞,他有些不好意思,但他明白,在汛情面前,党员们只有冲锋在前,才能守护水文防汛“任督二脉”畅通无阻。

“既然选择了水文,我就要全力以赴保护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水文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丁吉昆始终用行动践行着竭诚为民的初心使命,多年来荣获“全国水文先进个人、全国水利先进工作者、新时代赣鄱先锋”等多项荣誉称号。

响应号召:不远千里行的奉献

2024年7月,丁吉昆同志闻令而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跨越万水千山,远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文局水文技术情报中心开展援疆工作。抵达援助单位后,他始终以“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的援疆三问为标尺,在雪域戈壁间践行党员的使命担当。​

为推动新疆水文信息化迈上新台阶,他发挥共产党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脚踩黄沙、顶风冒雪,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足迹遍布新疆15个水文勘测中心。为让水文信息化系统真正发挥实效,他主动对接各方,强化系统精细化管理,针对平台使用中暴露的问题深钻细研,与开发单位反复沟通优化功能,协调完成资料在线整编系统的更新完善,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推动系统平台逐步实现高效应用。​

面对工作中的痛点堵点,他结合新疆水文资料整编实际,牵头编制《新疆水文资料在线整编平台推广应用方案》,明确各级人员职责与推广时间节点,为平台正式启用筑牢根基。为提升全区水文测验人员的实操能力,他奔赴15个水文勘测中心开展综合业务系统现场指导,累计培训授课300 余人次,有力推动新疆水文资料整编自动化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援疆,是责任,是使命,更是一名党员的荣耀。”他将牢固的大局观、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民族情怀相融合,投入到援疆的工作中,拳拳匠心汇聚成助力新疆水文发展的汩汩清泉。

大雨滂沱的逆行是水文人不变的信念,跨越山海的执着是援疆人赤诚的本色,丁吉昆以精益求精的匠心、逆水而行的坚守、慷慨无私的奉献践行着“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水文党员使命。

【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谢峰:倾情尽责答好高质量发展“党建卷”

谢峰是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建材与岩土研究所党支部书记近年来,他用心对标高质量发展强引领、用情服务成长成才强引导、用智搭建工作平台强融合,带领党支部成长为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第一批“四强”党支部,党支部所在部门实现了国家级项目立项、国家标准颁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等历史性突破,并涌现出全国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全省最美工程师等一批先进代表。他以倾情向组织交出了一份支部书记高质量履职的生动答卷

“高质量发展引领”源于对岗位的高度政治责任

他是主责主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领航员”。为破解专业技术党员干部重专业知识、轻政策理论痼疾,强化从政治上看业务工作、在业务工作中落实政治要求的行动自觉,他以业务干部不愿学政策理论为问题导向,通过分析梳理,探索出支委领学聚焦学习内容、问题引导强化学习思考、结合履职交流增强学践结合的理论领学、互学、践学模式,有效带动党员干部把个人成长及价值放在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找定位、在省委省政府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目标中找攻关的切入点、创新的突破点。短时间将一个重技术服务轻科研的业务所转变成科研强所,三年实现科研立项2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13项(含国家级5项),参编国家及行业标准多项,主编地方标准14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近40其中1区顶刊TOP8,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一批先进技术在多项工程成功转化应用。

他是支委班子履职能力提升的“领头雁”。为破解过去存在的“挂名委员”“甩手委员”难题,他广泛交流谈心,找到重业务、轻党建的“堵点”关键在认识和能力,就从谋划推动一次次主题党日活动入手带领支委干,并探索建立了理论领学、主题党日活动认领、联系重大项目、对接联系党员和高层次人才等支委党建责任区,以及言传身教带动支委谈党建思考、提工作建议、找党建切入点、抓工作融合点。随着支委党建责任区的建立和履职能力的不断提升,过去只开会不思考、遇问题就上交等问题逐步转化成从党建看业务、以党建促业务的履职自觉,助力党支部党建工作渗透力覆盖到业务全领域、全过程,班子雁阵领航能力全面增强。

“心灵导师”源于对同志的真情厚爱

“在我面前,他们就像一个个孩子,孩子成长耽搁不得”。谢峰用对待自己孩子的真情去服务他们的成长。

同事们眼里,他是“心灵导师”。任职该党支部书记三年,他把谈心谈话延伸到办公室、餐桌、差旅途中、一线工地……在拉家常、聊工作、谈学习中了解关注党员干部的专业所向、成才所需、工作所惑、生活所难,第一时间能解决的问题从不拖延欠账,对共性问题需求,他就列为党课内容。三年中先后针对团队建设、能力建设、成长规划、和谐家庭等党员关注的问题上党课,并组织团队为新入职干部职工进行成才指导,党员干部对党支部和部门有了一种家的归属感

团队建设,他是“能量核心”。他团结班子全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不仅明确了团队架构,更让每一人在部门高质量发展中都有定位、有目标、有成长台阶,让个人成长与部门事业发展同心同向,常态化做实先锋选树,让先锋作用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他探索建立的党员示范岗与“质哨尖兵”融合评选机制,既让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常态化接受检视,更通过“身边的旗帜”等载体讲好身边人故事,以身边故事带动身边人;在防汛抗旱、任务攻关等关键节点时期,他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攻关小组、结对帮扶等引导党员在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顶得上……这些创新实举既增强了党群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更聚了人心、浓厚向上氛围,加速了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创新“达人”刘达、项目一线优秀共产党员陈良捷等就是青年职工快速成长的生动例证。

“党建能手”源于对履职的耕耘不辍

同行公认他是一名“党建能手”,只因他持续在为主责主业高质量发展“搭台唱戏”耕耘不辍。为改变过去只为“完成任务”而履职的惯性思维,他组织实施了“工程质量卫士行动”——通过对接全省水利工程质量溯源管理需求推动检测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全省工程检测质量监管做示范;通过推动工程竣工验收质量全过程检测,以及时检测数据为工程质量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常态化组织堤防隐患探测团队赴基层及抗洪一线开展险情精准快速处置服务,把科技优势转化为对水工程安全的支撑。为有效破解“两张皮”难题,他提出“支部活动要聚焦解决实际问题不折腾”,并持续聚焦科研、支撑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焦点、堵点问题和干部职工的成长需求。首创的“工地讲堂”通过组织党员和技术骨干走进工地现场授课及协同攻关,既助力解决技术难题,又强化了技术攻关问题导向;以主题党日活动等为载体,通过身边人讲创新事,引导身边人破身边题,带动部门“人人重实干、个个会创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不仅让支部服务发展的组织力全面增强,更让党群对党支部活动的态度由“排斥”转变成了“期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