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建设制造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决策部署,深入实施“8412”行动,深化高新区改革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规划部署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预期目标
工业经济运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以上;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力争突破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10%以上。
工业投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以上。
企业培育: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以上,净增18户;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户,总数达27户;新增战新产业企业5户;新增5亿元以上企业7户,总数达13户。
高新区发展: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总量力争突破280亿元;利润总额增长11%以上。
企业技术创新:列入省级新产品试制5户,完成验收2户;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总数达5个;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总数达16个。
两化融合:L6级以上企业达60户;新增5户省级“小灯塔”、5户“数智工厂”等标杆;引导4户企业启动国家级数字化转型类贯标,新增1户(弋阳海螺)5G工厂。
绿色安全发展:培育省级绿色工厂3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个百分点以上;切实减少一般事故,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
二、主要工作
(一)强化监测分析,促进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稳增长政策措施,抢抓政策机遇,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积极借势借力,提升工业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研判,健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提高运行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关联性,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跟踪研判、预测预警,研判经济走势,做好具体指导,及时发现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加快产业升级,全面推进“8412”行动计划
大力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深耕细作“1+3”主导产业,深化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发展水平。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坚持高标准引领,推动企业技改升级,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进一步提升非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竞争力和高端制造水平。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招引,加快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抓低空经济新风口,积极推动储能与氢能、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产业形成规模,未来发展新引擎。非金属材料产业,聚焦下游应用产业加大精准招商,进一步强链延链补链;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重点突破纳米钙、功能钙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研发;推动钙基新材料产业向高端氢氧化钙、食品级碳酸钙、硅酮胶、光伏胶、塑料母粒等高端产品方向发展;着力补全“矿山开采—精深加工—高端应用”全产业链条,全力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国重要的碳酸钙产业基地,努力打造“中国钙都、千亿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全面推进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型,从铜锭铜棒向丝线箔延伸,推动发展电子膨胀阀、卫浴、连接器、线束等精深加工产品。着力丰富产品结构,从一铜独大向锡、镍、锌、铝等多金属并进。机械电子产业,围绕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5G通信等领域需求,重点发展汽车轻量化结构件、SMT元器件、电子终端产品,推动浩辰新能源、沐芃科技、芯钻新材料、亿瑞制造、康瑞汽配等项目达产达效。医药食品产业,加快形成中成药、医疗器械、休闲食品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康恩贝技改倍增,力促洪善生物、百年传奇、大禾农业、先德福等一批项目达产见效。大力培育锦辉科技、巴顿环保以及海螺系3个百亿企业,全力打造非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2个百亿产业集群。
(三)加快项目推进,促进工业项目投产见效
加强工业项目推进调度,推行重点工业项目调度机制,挂图作战,确保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序时推进。持续抓好项目跟踪服务,加强要素保障,及时帮助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一批工业项目尽快建成、投产见效。推动台鑫丰晖、永越新材、顺祥钙业、十年有成等一批新增规上企业产能释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百年传奇、亿瑞制造、浩辰新能源、芯钻新材料、沐芃科技、康瑞汽配、六鼎新材料等一批新建成项目尽快达产达标;推进洪善生物、领创科技、凯斯特、润邦建材、环城二期、伟通二期、鑫睿电子、弋中新材料、三众利、建柏家居、三淋服饰、针距服饰等一批在建项目如期建成投产;推动万华家居、雪冀二期、永越二期、国泓二期、巴顿二期、耐华二期、绿庭生物质等一批落地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早日建成投产。2025年,力争新增亿元以上建成投产项目15个以上,开展好工业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争取一次全市工业项目集中开(竣)工主会场。
(四)加强企业培育,做大做强工业主体
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持续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梯度培育体系,做好企业培育库的动态更新;加强前期谋划,做好各类申报指导服务,推动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优质中小企业集中集聚,加快壮大优质企业矩阵,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和企业家的创新创造活力。力争2025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0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重点培育锦辉科技、巴顿环保等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上台阶,打造10亿级、20亿级、50亿级企业梯队,力争实现“50亿级”企业2户目标。
(五)夯实园区平台,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全面推进新一轮扩区调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南岩、新材料两个片区新扩区土地平整工程,新增储备熟地1600余亩,为后续项目落地奠定基础保障。深入开展道口小区闲置项目“腾笼换鸟”专项行动,强化企业履约监管和亩均效益评估,规范标准厂房入驻企业退出机制,有效盘活低效闲置用地、用房,增强园区平台承载力。强化主题产业园招商,努力实现标准厂房入驻率提升至90%以上,推动高新区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营收达到280亿元以上。
(六)强化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行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构建科研、中试、孵化、产业化全周期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引育留用”链条,多渠道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坚定“厂中校、校中厂”产教融合新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不断健全服务保障政策体系,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力争2025年新增省级新产品试制5个,完成验收2个;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个、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
(七)加快智改数转,推进数实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两年攻坚行动计划,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政策支持力度,及时兑现扶持资金,不断强化要素保障,完善服务体系支撑。坚持点上树标杆、线上育场景、面上全覆盖,重点打造一批标杆示范企业,重点推进非金属材料产业集群试点企业改造升级,全面完成136家规上企业提档升级工作,培育海螺水泥和康恩贝达L8级,推动60家企业达L6级,打造“小灯塔”、“数智工厂”省级标杆10家,争创省级非金属材料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八)坚持绿色安全,筑牢发展底线红线
加快推进绿色化转型升级,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深入开展“绿色制造服务行”活动,主动提供节能诊断服务。深入实施节能降碳工程,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实施绿色低碳技改升级,鼓励推广应用国家级、省级绿色技术、工艺和装备,2025年力争新增省级绿色工厂3家以上,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3%以上,推动高新区创建省级绿色产业园区。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产业链,进一步巩固提升非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利用两大循环产业链条,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有效推动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持续开展好打击“地条钢”工作。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力度,推动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筑牢安全底线。
(九)强化助企纾困,塑造营商环境品牌。
深入开展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深化“弋呼必应”、企业特派员、开拓市场万里行等服务机制,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开拓市场。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重点做好设备更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项目申报指导,精准培育、精准申报、精准支持,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推动涉企资金直达快享。完善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预防和清偿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投公司供应链金融服务功能,推进以降低企业综合成本为核心的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擦亮“弋心一意”服务品牌。
(十)深化改革攻坚,激发发展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工业领域改革,进一步完善工业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巩固提升“管委会+公司”改革成果,大力推进亩均效益评估、企业履约评价、工业项目推进机制等改革举措。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进一步修订完善创新创业扶持办法,引导政策资金、科创资源、人员力量向优强企业、主导产业倾斜。积极参与全市“十五五”新型工业化规划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全面落实“制造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