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当第一缕阳光掠过“沁园农贸市场”的烫金牌匾,省供销合作社的绿色标识已在烫金牌匾下悄然亮起。这个由省供销集团打造的五星级市场,正以崭新的姿态唤醒城市——在这里,供销基因与现代市集碰撞出别样火花。
为农服务的“供销底色”
蔬菜摊前,市民胡女士麻利地捆着空心菜。她身后“供销优选”的招牌格外醒目,“这些菜都是供销社基地直供的,凌晨三点从新建区基地运来,带着露水呢!”作为供销系统为农服务的终端触角,市场里30%的摊位直连合作社,电子秤打出的每张小票都印着溯源二维码。
二楼文化墙前,供销社的标识与智能数据屏相映成趣。运营经理指着实时交易数据:“我们通过供销渠道,把省内21个脱贫县的特色农产品引进专柜,去年帮农户消化滞销藜蒿80吨。”
智慧供销的民生温度
检测员的工牌上别着供销社徽章。她的操作台连着全省供销系统农产品质检网络,“上午的检测数据,中午就能到市县供销社的监控平台”。市场角落的“供销便民服务站”里,老人正学着用“供销壹号”APP预约磨刀服务——这是供销集团打造的15分钟生活圈试点。
肉铺老板擦着铜牌:“现在进货走集采平台,排骨批发价每斤比外面便宜两块。”市场顶棚的光伏板闪着蓝光,这些由新能源公司安装的设备,每年能为商户省下10%电费。
老传统的时代新声
下午三点,直播间的年轻人举着“供销助农”的KT板,镜头扫过赣南脐橙专柜。“家人们!这是供销社对口帮扶的寻乌果农……”突然画外传来“咚咚”声,颜师傅在剁排骨的节奏里插话:“别忘了说咱们的供销冷链车全程保鲜!”
暮色渐浓时,牌楼下出现挑着扁担的菜农。市场专设的“供销助农临时区”亮起灯,电子屏滚动着明日合作社到货预告。
当城市在霓虹中睡去,市场的数据中心依然跳动——明日清晨,又一批带着泥土清香的蔬菜,正沿着物流网的脉络,奔向千家万户的餐桌。